任期:2015.08-2019.01
第一任主任 陳俊強教授
海山學研究中心在2015年8月正式成立,回想整個成立過程,我覺得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
猶記得在2014年年初,北大特區的里長想和臺北大學合辦推動三鶯地區文史研究的座談會。校方顧慮到年底是地方縣市議員選舉,擔心單純學術活動會摻雜選舉造勢等政治成分而變調,所以有點遲疑。當時我擔任歷史學系系主任,薛富井校長詢問我的意見。我的想法比較單純,倡議者或許有一點政治動機,但只要不在學校從事宣傳活動,而座談會又確實有推動地方研究之效,那麼,不妨趁此機會初步匯聚三鶯地區的文史工作者,商議研究與活動的構想。當年5月,我們召開「海山學倡議座談會」,與會來賓踴躍建言,初步萌生了成立海山學研究中心的念頭。
海山地區包括三峽、鶯歌、土城、樹林、新莊、中和、永和、板橋、桃園大溪等地,臺北大學坐落於三峽,是海山地區最重要的高等學府,為了回饋桑梓,實踐社會責任,推動海山地區的研究、教學乃至服務,可謂責無旁貸。臺北大學人材濟濟,研究能量豐沛,若能滙整起來共同發展「海山學」,其成就與地位將是不可取代。就臺北大學的自身條件而言,海山學研究中心之成立應是勢所必然的。
海山學研究中心是在我在擔任歷史學系系主任期間推動成立的,而承蒙何志欽校長不棄,任命我為第一任的中心主任。我與中心的關係固然密切,但說到貢獻其實相對微薄。中心的成立首先不能不感謝薛富井前校長。薛前校長是三峽人,當然充滿鄉土情懷,但更重要是他洞悉地方學是國家教育與研究發展的趨勢,「海山學」對臺北大學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任內大力推動海山學研究中心的成立。人文學院劉慶剛院長自始即毫無保留地支持這個構想,既擘劃了遠景,亦共同研議組織辦法等,可謂功不可沒。當然,中心成立的最大功臣非歷史學系洪健榮老師莫屬。洪老師自「海山學倡議座談會」開始,即全心投入中心的成立工作,舉凡短中長期發展方向,到具體教學與研究計畫的擬定等,戮力以赴,堪稱中心的催生者。
海山學研究中心目前的工作雖以歷史文化為主,但中心不僅屬於人文學科的,也是屬於社會學、法學、商學、公共事務、資訊工程等不同學科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廬山真面目是如此,學術研究何嘗不是?這個中心希望能成為一個跨學科交流的平台,唯有滙聚不同領域的俊彥共同參與,才能在教學、研究與服務等工作做得更加豐富、多元與深入。海山學研究中心固然是從事在地研究,但也期許是一個跨過海洋,具有國際性、全球性的研究中心。我們目前獲得了日本「東芝國際交流財團」補助日治時期「鶯歌庄文書」的研究計畫;同時,也跟韓國國立濟州大學韓國社會科學研究團(SSK)簽訂合作備忘錄。我們期待日後能展開更多的跨國合作計畫,將「海山學」研究推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