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討會鏈結地方學研究與在地 共築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石
12月9日至10日,海山學研究中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市立圖書館假本校人文大樓1樓國際會議廳,聯合舉辦「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韓、新、臺等四國共40位學者齊聚臺北大學,以在地化及國際化的觀點,探討王世慶先生在臺灣史及海山地方學研究上的貢獻。本會議亦同步於海山學研究中心臉書粉絲專頁LIVE直播,兩日共計200人次參與此次的學術盛宴。
王世慶先生(1928-2011)為海內外知名的臺灣史學家,亦為海山學研究的先驅,在臺灣文獻研究(包括:古契文書、族譜、檔案、方志等)以及臺灣區域史、社會史、宗教史、族群史、經濟史、水利史等領域建樹良多。王世慶先生也曾於1960、70年代起,協助美國人類學者武雅士(Arthur P. Wolf)、邵式柏(John R. Shepherd)等人,於海山地區從事田野調查並完成重要著作,以在地關懷從而打響國際名聲。現今臺灣、日本、中國及美國學界諸多的重量級學者,曾直接受教於王世慶先生,或者受其著作影響而在專業領域上有所成就。
9日9點舉行「開幕式暨王世慶先生文獻捐贈儀式」,李承嘉校長致詞時表示,王世慶先生長期關注土地及流域的水文經濟,透過研究提供未來城市規劃的藍圖,正是新北市從在地化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借鏡。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于玟副局長表示,新北市立圖書館珍藏有全臺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地方行政文書《臺北州檔案》,希望透過研討會持續與各界交流,讓這些珍貴的史料能更廣泛地被運用。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表示,王世慶先生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前身臺灣省文獻會工作33年,兢兢業業從事學術研究,很高興海山學研究中心辦理這個會議,讓王世慶先生的成就更獲得重視。隨後由李承嘉校長代表臺北大學,接受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王孟亮退休教授捐贈,王孟亮教授並為父親的文獻及文物能落腳臺北大學發表感言。
兩天會議,分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吳文星名譽教授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密察院長等前輩學者以「王世慶先生的方志學」「王世慶先生與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及「王世慶先生學術生涯的幾個階段」為題演講,與會學者再賡續以「王世慶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王世慶先生與美國學界的漢人社會研究」、「總督府的統治政策」、「土地拓墾與地方社會」、「大臺北區域研究」及「戰後臺灣的連續與斷裂」等議題進行論文發表。多位王世慶先生的好友及學生齊聚一堂,會議現場討論熱烈,不免出現學術攻防,氣氛仍相當溫馨。
會場外亦備有鶯歌在地點心、三峽茗茶碧螺春、白茶、蜜香紅茶,以及樹林的紅露酒,供遠道而來的賓客品嚐海山地區特色茶食。
「從學術紮根在地,從在地實踐學術,進而開創典範」,海山學研究中心致力於文史資料蒐集及文獻、文物典藏,紮穩海山地方學的學術基礎,盼將此基礎轉化為社會實踐最強有力的臂膀,建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石。中心主任洪健榮教授也預告:「2023年將舉行『王世慶先生紀念特藏室』落成揭牌典禮,並辦理『王世慶先生與臺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屆時將再邀請海內外學者蒞臨臺北大學與會,持續以海山地方學為研究主軸,進行跨國、跨校及跨域的合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