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臺灣礦業文化路徑專業導覽人員培訓課程」(三峽場) 活動紀實

臺灣開始以官方力量機械化開採煤礦,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迄今一百二十餘年的時光,煤礦仍是重要的能源。煤礦在臺灣的民生經濟、地景、藝術、交通及社會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對常民記憶及文化底蘊殊具意義。

為了加強煤礦業文化及知識的流通,培育參與臺灣礦業文化路徑的核心推動者,促進民間推動煤礦業文化路徑網絡的基礎架構,2021年起,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著手推動臺灣礦業、林業、糖業、水環境、多元族群等五大主題文化路徑,本次課程即是以煤礦業文化資產活化為主軸規劃而成。
 
培訓課程場地規劃了A區、B區及C區,場域橫跨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及苗栗縣,海山學研究中心為B區的授課基地之一。6月16日(五)上午的教學課程在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8F01教室舉辦,分別由櫟竹文化周德清老師主講「桃園市的煤礦業發展史」及礦業專家張偉郎老師主講「土樹三鶯、中和、新店的煤礦業發展史」。下午則是礦業文化走讀,由張偉郎老師帶領學員們走訪三峽區重要礦場,成福煤礦、利豐煤礦及忠義煤礦。
 
海山地區過往是煤礦重要的生產地,海山煤礦全臺聞名。但就如同張偉郎老師所言,你就認知的海山煤礦,跟我認知的海山煤礦,地點可能不一樣。究竟什麼是海山煤礦?海山的礦業有怎樣動人的故事?走過過往的繁華,現今如何蛻變重生,又蘊含怎樣的文化觀光潛力?
 
海山學研究中心長期關注及梳理在地煤礦、茶葉、藍染、紅麴、陶瓷「四金一陶」產業的發展源流與脈絡,未來也會持續透過產、官、學的合作,整合礦區文史知識資料,製作遺址GIS定位地圖,出版《海山地區煤礦聚落》調研專書,規劃海山地區礦區聚落遺址的活化與再利用方式。還請好朋友們繼續支持指教!🙌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