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徵求「USR深耕型計畫-海山學的社會實踐與文化永續」學士級專任助理1名

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徵求「USR深耕型計畫-海山學的社會實踐與文化永續」學士級專任助理1名 一、資格條件 1. 中華民國國籍,持有身分證者。 2. 性別、年齡不拘。 3. 學士或學士以上學歷,歷史學系所畢業優先。 4. 具電腦文書(Word、Excel、PPT、PDF等)、網頁管理等資訊處理能力。 5. 具專案企劃管理及撰寫的相關工作經驗,或曾有辦理活動規劃、教育部相關計畫等工作經驗者尤佳。 6. 具資料蒐集分析、判斷及整合能力,且善於溝通協調、高度敬業及服務精神。 二、工作項目 1. 綜理國立臺北大學「USR深耕型計畫-海山學的社會實踐與文化永續」計畫相關之活動及業務,以及支援本中心計畫及相關工作。 2. 協助海山學研究中心之業務執行(含核銷)。 3. 其他主管與計畫主持人臨時交辦事項。 三、工作地點、待遇及聘期: 1. 工作地點: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人文大樓海山學研究中心)。 2. 待遇:依本校計畫依照國立臺北大學聘僱人員報酬標準表第1年支給(35,200元含勞、健保及勞退等),並依在職時間比例發給年終獎金。 3. 聘用期間:到職日起聘,至114年12月31日止。續聘與否,視工作表現及計畫申請情況而定。 4. 到職日期:面試後另行通知。 四、應徵文件 1. 履歷表(含自傳及照片)。 2. 學歷畢業證書影本。 3. 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4. 其他有利於審查之證件或文件。 五、應徵方式: 1. 意者請將應備文件以PDF檔格式,以電子郵件寄送至:haishan@gm.ntpu.edu.tw 2. 信件主旨請以「【應徵】國立臺北大學「USR深耕型計畫-海山學的社會實踐與文化永續」計畫-專任研究助理(姓名)」為題,括號內請填入應徵者姓名。 3. 應徵日期自即日起至114年4月9日(四)17時止,以郵件系統時間為憑。 4. 面試日期:另行通知。 六、其他: 1. 合於初審條件者擇優通知面試,未錄取者不另行通知。 2. 得視徵選情形增列備取人員1-2名,於正取人員棄權時,依序遞補,候補期間自甄選結果確定之翌日起算三個月內(含正取人員報到後於三個月離職者)有效。 3. 依據「學校辦理契約進用人員通報查詢作業注意事項」第三點,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學校不得僱用為契約進用人員: (1) 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之性侵害犯罪,經有罪判決確定。 (2) 經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侵害行為屬實。 (3) 經學校性平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終止契約及終身不得擔任教育從業人員之必要。 (4) 經學校性平會或依法組成之相關委員會調查確認有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有終止契約之必要,且議決一年至四年不得擔任教育從業人員,於該管制期間。 (5) 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認定符合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第六項第二款之情事。 (6) 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認定符合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第六項第三款之情事,且於該認定一年至四年不得聘用或僱用期間。 七、聯絡人:蔡專案經理,聯絡電話:02-8674-1111 #66903

「三鶯迎春文化饗宴古早味辦桌–呷豬公肉」活動紀實

三鶯地區因山林產業發達,清末以來即聚集大量人口來此謀生,形成著名的三角湧老街聚落。每年農曆正月初六是三峽清水祖師誕辰,廟埕上舉辦盛大的賽神豬祭典民俗活動,值年姓氏的頭家爐主會輪流殺豬公宴客,聘請合意的總舖師,烹煮最具在地口味的手路菜,招待親友以表誠意。「呷豬公肉」成為三鶯地區的飲食文化特色,也是聯繫親友情誼的重要活動。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七回:筆名「龍逸」

王先生於省文獻會時期(1949.2〜1972.10),曾使用筆名「龍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共12篇。最早是1950年1月15日,於《全民日報》發表〈臺灣行政區域之變遷〉。此文早於使用本名的首篇期刊文章,〈高雄市發達史話〉(《高市文物》創刊號,1953.10),以及首本方志《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二冊地名沿革》(臺灣省文獻會,1953.11)。此筆名的由來不詳,推測應是與王先生是龍年生(昭和3,1928,戊辰年)有關。 (繼續閱讀…)

「《臺北州檔案》與區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

海山學研究中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市立圖書館、韓國國立濟州大學共同資源與可持續的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臺北州檔案》與區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29日至11月30日於本校人文學院一樓國際會議廳盛大登場。會議邀請美、臺、日、韓等國學者蒞臨發表,深入探討《臺北州檔案》相關研究課題,並以比較視野考察區域研究及檔案文書的多元運用。今年(2024)適逢臺北建城140周年,大會特別邀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蘇碩斌處長,發表「臺北都市史的社會學觀點與期待」專題演講,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六回:岳父林南先生

林南先生(1912-1988),樹林人,王世慶先生的岳父。日治時期樹林公學校高等科畢業,曾任樹林壯丁團副團長。根據張福壽《樹林鄉土誌》記載,1938年時,樹林壯丁團團長王木生,副團長有9位:陳明通、賴金鐘、劉得金、賴春祥、林南、黃清煙、賴朝村、簡双義、陳如錫,團員40名,合計50名。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五回:張士箱家族

張士箱(1673-1741),泉州晉江人,康熙年間渡臺,是鑑湖張氏開臺祖(第24世)。張士箱有四子,方高、方升、方遠、方大。張氏家族早期主要在今雲林縣一帶從事拓墾,乾隆年間張方大(1715-1764)北上海山莊,與吳洛、馬詔文合組「張吳文」墾號,後來獨立戶名「張必榮」,必榮公館即今樹林區樹人里「士箱幼兒園」、「張方大紀念堂」所在地。王先生與張家的來往,主要是第31世的張福壽、張福祿兄弟。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四回:樹西福德宮

樹西福德宮位於樹林區樹德里,廟的外牆上有王先生於民國68年(1979)撰寫之「樹西福德宮沿革史」石碑。其資料奠基於1971年,王先生赴史丹福大學研究前,調查樹林土地公廟的成果之一。同年10月參加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召開之「中國社會的宗教與禮俗會議」發表論文: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Town.回國後中文版〈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刊登於《臺灣文獻》(1972年9月)。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三回:三姊夫葉錦坤先生

葉錦坤先生(1905-1974),王先生三姊王鑾的丈夫。根據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校學籍資料,老家位於「桃園廳竹北二堡十六張庄」,1920年實施州制後改為「新竹州新竹郡關西庄十六張」(今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大正8年(1919)3月,畢業於「咸菜硼公學校」(今新竹縣關西國小)。 1920年,葉錦坤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預科,翌年升本科,直到大正14年(1925)肄業。同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東京「日本大學」專門部,1928年家庭因素休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