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明治大學大學史資料中心亞洲留學生研究會」來訪紀實
明治大學大學史研究中心亞洲留學生研究會,在會長文學部高田幸男教授率領下,一行於3月24日來訪中心。 (繼續閱讀…)
明治大學大學史研究中心亞洲留學生研究會,在會長文學部高田幸男教授率領下,一行於3月24日來訪中心。 (繼續閱讀…)
12月9日至10日,海山學研究中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市立圖書館假本校人文大樓1樓國際會議廳,聯合舉辦「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韓、新、臺等四國共40位學者齊聚臺北大學,以在地化及國際化的觀點,探討王世慶先生在臺灣史及海山地方學研究上的貢獻。本會議亦同步於海山學研究中心臉書粉絲專頁LIVE直播,兩日共計200人次參與此次的學術盛宴。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與臺灣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始報名 王世慶先生(1928-2011)為海內外知名的臺灣史學家,亦為海山學研究的先驅,其治學嚴謹,在臺灣文獻研究(包括古契文書、族譜、檔案、方志等)以及臺灣區域史、社會史、宗教史、族群史、經濟史、水利史等領域建樹良多,另曾於1960、70年代起協助美國人類學者武雅士(Arthur P. Wolf)、邵式柏(John R. Shepherd)等人於海山地區從事田野調研並完成重要著作,深獲學界景仰。 (繼續閱讀…)
自從得知「2022大眾史學工作坊」在排除疫情的困擾下將如期舉辦,就一直滿懷喜悅。更由於事先已經預知,活動中將安排「歷史紀錄片跨校學生競賽」,這該是臺灣史學界前所未有的創舉,所以無限地期待。 (繼續閱讀…)
2022大眾史學工作坊——數位影視時代大眾史學的教與學 因應數位人文發展的新趨勢,近年以來,各大學紛紛將影像紀錄或GIS等數位媒材納入教學之一環。為使校際之間的課程有更多的對話,海山學研究中心特別規劃辦理跨校的大眾史學工作坊,就影像紀錄及數位媒材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進行交流,並進行學生紀錄片作品的評選競賽。 (繼續閱讀…)
《臺灣兩個閩客村落的親屬與社區》講座 我們如何理解1960年代臺灣這塊土地?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村落又有怎麼樣不同的生活方式? (繼續閱讀…)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是日治時期臺灣殖民統治體制下重要的臺灣人文化團體,協會成員從都市到鄉村,深入基層進行各種文化啟蒙運動,對啟迪臺灣民智產生巨大作用,開創了臺灣史上前所未有的「自覺的年代」。 (繼續閱讀…)
因應21世紀,人文書寫的研究與教學,強調「跨領域」、「學科整合」,也愈發重視運用資訊工具、新媒介,解釋人文的日常生活。 (繼續閱讀…)
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文化行旅——數位時代下的在地文化」報名資訊 在數位化的時代下,將各地文化特色結合數位進行創作、行銷,乃是「數位人文」領域中一項長足的發展。「數位」與「文化」的結合,不僅能夠保存在地特色,更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活意象與故事性。因此,本次工作坊邀請到洪榮澤教授、曾美芳教授、余美玲教授、江寶釵教授等四位致力於數位在地文化教學的老師,分享如何引導學生將文化結合數位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呈現在創新的實作成果中。四位教師於發表後並將與主持人鄭文惠教授舉行一場圓桌論壇,對話精彩可期! (繼續閱讀…)
2021淡水河流域文資調研、區域探索與社會實踐 ?邀請社區民眾、校外人士、校內師生共同參與學習,請自由加入下列講座、活動 #活動可能需要事先報名,再請來電詢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