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七回:筆名「龍逸」

王先生於省文獻會時期(1949.2〜1972.10),曾使用筆名「龍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共12篇。最早是1950年1月15日,於《全民日報》發表〈臺灣行政區域之變遷〉。此文早於使用本名的首篇期刊文章,〈高雄市發達史話〉(《高市文物》創刊號,1953.10),以及首本方志《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二冊地名沿革》(臺灣省文獻會,1953.11)。此筆名的由來不詳,推測應是與王先生是龍年生(昭和3,1928,戊辰年)有關。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六回:岳父林南先生

林南先生(1912-1988),樹林人,王世慶先生的岳父。日治時期樹林公學校高等科畢業,曾任樹林壯丁團副團長。根據張福壽《樹林鄉土誌》記載,1938年時,樹林壯丁團團長王木生,副團長有9位:陳明通、賴金鐘、劉得金、賴春祥、林南、黃清煙、賴朝村、簡双義、陳如錫,團員40名,合計50名。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五回:張士箱家族

張士箱(1673-1741),泉州晉江人,康熙年間渡臺,是鑑湖張氏開臺祖(第24世)。張士箱有四子,方高、方升、方遠、方大。張氏家族早期主要在今雲林縣一帶從事拓墾,乾隆年間張方大(1715-1764)北上海山莊,與吳洛、馬詔文合組「張吳文」墾號,後來獨立戶名「張必榮」,必榮公館即今樹林區樹人里「士箱幼兒園」、「張方大紀念堂」所在地。王先生與張家的來往,主要是第31世的張福壽、張福祿兄弟。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四回:樹西福德宮

樹西福德宮位於樹林區樹德里,廟的外牆上有王先生於民國68年(1979)撰寫之「樹西福德宮沿革史」石碑。其資料奠基於1971年,王先生赴史丹福大學研究前,調查樹林土地公廟的成果之一。同年10月參加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召開之「中國社會的宗教與禮俗會議」發表論文: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Town.回國後中文版〈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刊登於《臺灣文獻》(1972年9月)。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三回:三姊夫葉錦坤先生

葉錦坤先生(1905-1974),王先生三姊王鑾的丈夫。根據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校學籍資料,老家位於「桃園廳竹北二堡十六張庄」,1920年實施州制後改為「新竹州新竹郡關西庄十六張」(今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大正8年(1919)3月,畢業於「咸菜硼公學校」(今新竹縣關西國小)。 1920年,葉錦坤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預科,翌年升本科,直到大正14年(1925)肄業。同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東京「日本大學」專門部,1928年家庭因素休學。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二回:兒孫的大事記

今天(2024.08.08)是父親節,我們利用「王世慶家計簿」中,和兒孫有關的記事,看看王先生如何以父親、祖父的視角記錄兒孫的大小事。 王世慶家計簿除了家庭收支外,還包括郵件收發、工作、親友等紀錄。目前保存完整的年分為1968-2005年。2006年之後因受巴金森氏症影響書寫困難,雖有零星紀錄但已無法成冊。以下摘錄若干記事,並稍加註解相關背景。 (繼續閱讀…)

王世慶先生小故事|第一回:樹林中山路王世慶故居

昭和16年(1941)4月,王世慶剛入學新竹州立桃園農業學校。同年冬天,王家從板橋下溪洲移居樹林後驛(今新北市樹林區中山路一段85號),根據王先生手稿〈王家住所遷移記錄〉云:「昭和十六年冬遷至鶯歌庄彭福字樹林一四五番地新屋」,不過王家在這裡只有地上權,地主是王振南先生。 (繼續閱讀…)